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163月15日起 山西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开展监督检查
- 03/16注意!这些“网红药”有风险 部分药品成分与国
- 03/16第二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印发,在临床试验等方
- 03/16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神奇配方!简单8味药,补阳气
- 03/16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
六个人的羌族梦(3)
“5·12”特大地震后,在成都、绵阳等地举办的各种与羌文化有关的大型活动中,活跃着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就是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2009 级音乐舞蹈系羌藏歌舞专业大学生艺兮。2011 年,因其为保护传承羌族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入围“2011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而大学毕业前夕,他选择了自主创业,成立了羌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借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
当他还是茂县中学的学生时,便成立羌族文化社,并任社长,带领同学们开羌语课、跳萨朗舞。高三时,在一些羌文化研究保护者的支持下,艺兮在学校成立了羌族文化图书馆。
2008 年“5·12”地震来袭时,艺兮被震倒在教室里,又像篮球一样被弹起来,当晚的茂县县城在震后余生中,像座死城。看到羌族文化遭遇巨大损失,艺兮决定为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点事。
2009 年9 月,艺兮进入大学后,便着手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简称:羌促会),并任会长,在学校的支持下,举办了不少活动宣传保护羌文化,特别是在每周末组织的“大家一起跳萨朗”活动吸引了很多同学参与。2010 年,该协会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2011 年4 月,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艺兮领舞的羌族酒歌《尔玛西惹木》荣获“金奖”和“优秀传承人奖”。
香港TVB 电视台专题采访艺兮
杨慧兰
了解艺兮的人会说他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贡献,但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而未来羌族文化的传承仍然任重道远。
杨慧兰:用知识去改变贫穷
2013 年1 月,四川茂县九龙村唯一的女大学杨慧兰寒假返乡后,在村寨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她上门找到该村村长赵平,说自己要申请在九龙村办一个属于这个村寨自己的民俗节庆活动。面对一脸惊愕的赵村长,杨慧兰说了三个发自内心的理由:保护村寨的传统文化;提高村寨的知名度;让村中更多的孩子以她自己为榜样,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认清知识的力量。
杨慧兰想通过挖掘与宣传村寨的羌族文化,提高村寨的知名度,促进村寨经济发展,改变村寨落后面貌的想法,得到了村委会与村民的大力支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子开始了紧张的筹备:杨慧兰主动打电话,用人托人的方式,联系成都的专家与学者;村委会拼溱出几百块钱,到山外的县城去购买节庆必需的用品。
2 月17 日上午,经学者与村民共议命名的首届“九龙厷戊节”节庆活动在九龙村村外的祭祀塔拉开了序幕。九龙村全体村民聚集在村头的“白石神”塔前,烧香祈福祭祀。之后,村民跳起了“哈日”、载歌载舞返回村寨。接着,村民表演了独具九龙特色的“狮子拉”,融合古氐羌傩舞艺术特色的舞蹈表演,诙谐有趣,现场欢声笑语不断。然后,村民们一一登台,表演了自编自导的羌族山歌与莎朗,直到当晚十时,节庆活动伴随盛大的篝火晚会结束。
九龙村的“厷戊节”,是一个羌族传统村落村民自发挖掘与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努力,也是一位羌族女孩带领自己的亲人去接受新生与变革的一次庄严的洗礼,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使九龙村村民深切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了村落春节期间的节日气氛,更充分体现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而且,活动也受到省级到中央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九龙村”的名字第一次醒目的被刊在国家民委主办的《中国民族报》,杨慧兰与她所在村庄的名字也被放入《四川工人报》头版正中央的新闻报道之中。3 月份,当地政府已展开了将九龙村传统的“厷戊节”申报为县乃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工作。
(* 本则稿件内容参考并引用了《中国文化报》相关报道,特此申明并鸣谢)
“中国梦”一词走红大江南北,对于历史上一直将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广大羌族人民而言,“中国梦”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也是本民族走向繁荣与和谐的复兴之路。对于他们而言,壮丽而宏伟的“中国梦”就是自己身边一个个实在而细小的工作,一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对于他们而言,富强而幸福的“中国梦”同时代表着本民族未来更加辉煌的“羌族梦”。杨光成:高举西羌文化的大旗有这么一位让人永远难忘的羌族老人:为了弘扬羌族的文化,他放弃了升职与加薪提前离休;离休后,他将自己微薄的收入全部用于主编《西羌文化》,一办就是十九年;他创建了国内首个羌学研究民间社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学学会,一手倡导和组建了国内最大的羌学研究机构——四川省羌学学会,他,便是2011 年已经离去的羌山之子——杨光成。读杨光成老师第一篇文章时,我已穿越了半个地球。文章出版在1996 年的《西羌文化》刊物上。2001 年我在四川阿坝桃坪买到这本杂志,阅读它则是2002 年为了查阅1952 年一篇关于羌族历史的博士论文在英国去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火车上。杨老师的文章,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对羌族人的热爱和对羌族历史研究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他不是一位闭门造车的研究者,而是实地考察过羌族以前定居的许多地方,比如甘肃,宁夏和陕西,去寻找羌族的古道,此外我也发现杨老师很重视和其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在桃坪买到的《西羌文化》和其他与羌族有关的资料,鼓励我自己也开始做一些跟羌族有关的研究,后来我有幸在都江堰跟杨老师见面。杨老师为人谦和有礼,他很热情的欢迎我,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听杨老师热情洋溢地谈论保护羌文化和继续出版《西羌文化》的重要性,他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毕生为自己民族文化做贡献的精神让我很是感动!杨光成 后排右三我认为杨光成老师所做的贡献已经成为羌族文化保护工作的一盏耀眼的明灯。他几十年以来一直不停地为了羌文化项目募捐和做羌学研究,也引荐羌学研究者们彼此联系。虽然最近几年尤其是“5.12”地震以后想保护和宣传羌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我相信杨光成老师会永远被看作一位羌学研究的开路先锋和一位亲切善良的学者,他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遗产会继续影响和激励未来的研究者。王治升:让羌族文化永远“活下去”2012 年6 月,在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四川省汶川县羌族释比王治升,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其对羌族释比文化传承与发展事业的热爱与付出,荣获了“薪传奖”。获奖的王治升,是羌族中为数不多的释比之一。“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并将自己知道的羌族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这位把羌族文化在自己内心珍存了60年的79 岁老人恳切地说。羌族唱经大概有几十万字,因为没有文字,全靠师父口传心授。“当释比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极强的记忆力。那时候学唱经都是在农闲时,每天晚上,父亲就拿一根筷子在桌子上敲打鼓点韵律,嘴里哼着释比唱腔。父亲唱一句,我就跟一句。”王治升回忆着12 岁时跟随父亲学习释比唱经时的情景。在最初学习释比唱经的7 年中,王治升随父亲一起做过几场大型祭祀活动,慢慢地加深了对释比唱经的理解和认识。唱经难学,释比难做,到父亲去世时,王治升也才学到了释比唱经中的八成。2002 年,国家民委启动了《释比经典》收集整理项目,王治升与30 多名合作者参与了这一工作,他们寻访每一位在世的释比,并用国际音标把他们的唱经记录下来。王治升说,“现在仅存的释比不多了,他们若故去,羌族文化传承链就断裂了。过去我们还说是抢救,现在必须和时间赛跑,跑得快才能把唱经留住。”2011 年6 月,王治升在汶川县羌锋村成立了释比经典文化学习班并招收了6 名学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大家自掏腰包添置设备器材,拍摄和录制了大量释比唱经。对于如何进一步传承羌族文化,王治升有着自己的想法:“应该把口耳相传变为正规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传习方式,让群众将羌族文化延续下去。唯有此,羌族文化才能体现出‘活文化’的魅力。”王治升包希福:把羌医药推向更广的天地在岷江河畔、九顶山下的茂县,经常能看见一位羌族医生,他身背药篓一面采摘百草悬壶济世,一面隐居草庐潜心研究羌医药。面对日渐式微的国粹中医,他埋头钻研,苦苦追随着祖先的足迹,为的就是发展祖国传统医学,造福患者。他,就是被民族医药界同行赞为“羌医药奇才”的包希福。1957 年12 月20 日,在九寨沟县一户普通人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包希福。那个时代的九寨沟县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极其艰苦。儿时的包希福经常看着母亲被胃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父亲也被病魔纠缠得痛苦不已,年少的他发誓将来要当一名医生,为父母亲解除病痛。怀揣这样的梦想,包希福发奋读书。包希福 后排左一1977 年包希福终于实现了夙愿,考进了阿坝州卫生学校中医班。1992 年9 月调到了茂县羌医药研究所,从事羌医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研究所成立之初,由于人员奇缺,又没有科研项目资金,羌医药资料的收集难度很大。包希福和课题组的成员们忘我地工作,他们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一些科研院校、博物馆和图书馆查找资料、上山采药、走村串户搞调查专访。他们还利用研究所门诊部的业务收入,全方位启动了羌医药研究的各项工作。在包希福心中,只要能为羌医药科研做出一点成绩的行为,他们就不言放弃。为深入挖掘羌医药文化,近年来包希福带领课题组成员,先后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单位联合,搭建了由30 余位全国知名医药学专家、民族文化专家和羌医药专家的羌医药研究专家组技术平台,共同整理研究羌医药、开发羌医药新产品,取得了可喜成绩。羌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些传统而有特色的羌医疗法,如故血疗法、柳皮包扎、羌活鱼接骨等,还有待进一步深人传承和弘扬。包希福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这些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造福于民。尤其还要搞好羌药种植基地的建设,种植和培养出羌药特色产品和濒危羌药的保护性试种,并且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把羌医药新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刘阳:为了一个承诺2011 年5 月,广东援建队伍撤离汶川前夕,珠海市援建工作组组长陈仁福副市长与刘阳作了一次彻夜长谈。谈起震后汶川土地灭失严重,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业的必要性,以及国外灾后重建的过程和经验,陈副市长说:“灾后重建非但不是结束,恰恰是个开始。你能不能替我留下来,继续做好羌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有啥困难尽管开口,我全力支持。最好成立一个组织,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窗口,为汶川的灾后重建继续出力,我不想留下遗憾……”说到动情之处,陈市长禁不住泪流满面。泪水让刘阳不敢直面这样的官员,同时刘阳内心滋生出一股担当的意愿,他毅然答应了这位副市长的要求,说:“不管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完成任务,这是我对您、对广东援建者和所有汶川受灾百姓的承诺!”刘阳为了这份承诺,他像当年大禹治水一样,抛别了珠海的老母和妻儿,放下原有的生活,完全义务地一头扎进汶川灾区,再没有离开;为了这份承诺,他钻进书籍论文堆;爬山涉水走访羌寨,访谈老人;为了这份承诺,他抢救古唱经,传承释比文化,驻扎在羌锋寨半年没有出过寨子;为了这份承诺,他累计摄录影像数千小时,拍摄照片数万张,记录文字近百万,抢救、发掘、整理了一大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这份承诺,他近三年中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家探亲过一次。2012 年5 月12 日,由刘阳发起成立的“汶川县这一刻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心”成立了,并邀请四川省甘霖副省长(原珠海市市委书记)和珠海市陈仁福副市长担任这个公益组织的名誉理事长。尽管目前仍面对经费困难的窘境,人们看到的却永远是乐观、自信、坚毅的刘阳。因为他对羌文化保护的义举,已经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如今的刘阳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汶川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运作模式。他希望通过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簇头寨案例的成功,能够起到典范、推动和复制效应。他盼望那个时候的到来,“到那时,我就可以邀请甘省长、陈市长还有广东援建的兄弟们来汶川做客了。到那时,我才算是真正兑现了我的承诺。”刘阳说。艺兮: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5·12”特大地震后,在成都、绵阳等地举办的各种与羌文化有关的大型活动中,活跃着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就是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2009 级音乐舞蹈系羌藏歌舞专业大学生艺兮。2011 年,因其为保护传承羌族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入围“2011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而大学毕业前夕,他选择了自主创业,成立了羌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借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当他还是茂县中学的学生时,便成立羌族文化社,并任社长,带领同学们开羌语课、跳萨朗舞。高三时,在一些羌文化研究保护者的支持下,艺兮在学校成立了羌族文化图书馆。2008 年“5·12”地震来袭时,艺兮被震倒在教室里,又像篮球一样被弹起来,当晚的茂县县城在震后余生中,像座死城。看到羌族文化遭遇巨大损失,艺兮决定为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点事。2009 年9 月,艺兮进入大学后,便着手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简称:羌促会),并任会长,在学校的支持下,举办了不少活动宣传保护羌文化,特别是在每周末组织的“大家一起跳萨朗”活动吸引了很多同学参与。2010 年,该协会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2011 年4 月,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艺兮领舞的羌族酒歌《尔玛西惹木》荣获“金奖”和“优秀传承人奖”。香港TVB 电视台专题采访艺兮杨慧兰了解艺兮的人会说他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贡献,但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而未来羌族文化的传承仍然任重道远。杨慧兰:用知识去改变贫穷2013 年1 月,四川茂县九龙村唯一的女大学杨慧兰寒假返乡后,在村寨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她上门找到该村村长赵平,说自己要申请在九龙村办一个属于这个村寨自己的民俗节庆活动。面对一脸惊愕的赵村长,杨慧兰说了三个发自内心的理由:保护村寨的传统文化;提高村寨的知名度;让村中更多的孩子以她自己为榜样,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认清知识的力量。杨慧兰想通过挖掘与宣传村寨的羌族文化,提高村寨的知名度,促进村寨经济发展,改变村寨落后面貌的想法,得到了村委会与村民的大力支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子开始了紧张的筹备:杨慧兰主动打电话,用人托人的方式,联系成都的专家与学者;村委会拼溱出几百块钱,到山外的县城去购买节庆必需的用品。2 月17 日上午,经学者与村民共议命名的首届“九龙厷戊节”节庆活动在九龙村村外的祭祀塔拉开了序幕。九龙村全体村民聚集在村头的“白石神”塔前,烧香祈福祭祀。之后,村民跳起了“哈日”、载歌载舞返回村寨。接着,村民表演了独具九龙特色的“狮子拉”,融合古氐羌傩舞艺术特色的舞蹈表演,诙谐有趣,现场欢声笑语不断。然后,村民们一一登台,表演了自编自导的羌族山歌与莎朗,直到当晚十时,节庆活动伴随盛大的篝火晚会结束。九龙村的“厷戊节”,是一个羌族传统村落村民自发挖掘与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努力,也是一位羌族女孩带领自己的亲人去接受新生与变革的一次庄严的洗礼,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使九龙村村民深切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了村落春节期间的节日气氛,更充分体现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而且,活动也受到省级到中央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九龙村”的名字第一次醒目的被刊在国家民委主办的《中国民族报》,杨慧兰与她所在村庄的名字也被放入《四川工人报》头版正中央的新闻报道之中。3 月份,当地政府已展开了将九龙村传统的“厷戊节”申报为县乃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工作。
文章来源:《医药界》 网址: http://www.yyjzz.cn/qikandaodu/2021/0316/764.html
上一篇:抗击疫情众志成城盘点湖北地区医保医药及医院
下一篇:周礼医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