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咳嗽老不好?一剂名方,2味药,祛邪固本,对久(2)
这一类人容易受凉感冒,但症状一般不明显,没有高烧甚至发热的表现,过几天感冒也会好。这种正气不足的情况通俗来说就是把家门打开了让强盗进来,寒邪大摇大摆就进入你的身体里面了,但是这一点点寒邪还不足以摧垮你的身体,会找一个地方伏藏起来,待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发重病甚至危及生命。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不是说你正气充沛、四肢强健就不会生病,大小伙子淋场暴雨再吹一下冷风也是会感冒的,“邪不可干”的是体内的脏腑。所以正气足的人应该注意护持正气,正气不足的人更应该避风避寒补养正气。
好了,理论问题已经解决了,就该说说实际的了。刚才我们说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栀子豉汤,但是没具体说什么症状可以用。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三条原文都明确指出:栀子豉汤证是因为误治而造成的。且这三个条文就是栀子豉汤的应用范围,我们抛开致病因素,谈症状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
栀子豉汤的主证是“烦”(虚烦、烦热)、失眠(“不得眠”)、胸闷(“胸中窒”)、“心中结痛”、烦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什么是“心中结痛”?这里的“结”,是“聚”的意思,热邪壅滞不散,气机不利,故“胸中窒”,气机因热邪而窒塞不通。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心胸疼痛了,也都是热邪无从发越、聚结不散的缘故,故“结痛”之“结”是言其原因,“痛”是言其后果。什么叫“反复颠倒”?就是烦躁起来没头没尾的,一直不停。懊憹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
栀子大家都知道其味苦性寒,能泄热除烦,那淡豆豉又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过去都认为淡豆豉有发汗解表作用,要是豆豉发汗,仲景原文就说不过去,既都说了“发汗、吐下后”,岂有再发汗之理?
姜春华先生曾经指出,豆豉并无发汗作用,也没有催吐作用,先生总结其用有四:1.除烦;2.调理肠胃;3.有轻微解热作用;4.作治寒性哮喘的砒制剂紫金丹的赋形剂(上海成药名寒哮丸)。
乡前辈李孔定先生则认为豆豉为滋阴之品,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其滋阴之力不及地黄麦冬,但无地麦之呆滞碍胃,因此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与栀子合用,颇为合拍。
为什么既教了大家用病因解读,又教了大家从症状入手,这是因为疾病有时千变万化,我们不能循规蹈矩。比如,栀子豉汤还能用于心悸、胃痛、鼻衄、小儿夜啼、膀胱炎等。
而且大家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加减。栀子豉汤是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的那种感觉。
栀子甘草豉汤是在上面的情况下还有少气者,这里则是中气不足的情况,炙甘草二两(6g)就行。栀子生姜豉汤则是在上面这些情况下,再兼呕的情况出现,这里生姜用到了五两(15g),在桂枝汤里生姜是三两,而这里生姜用到五两,可见医圣不是瞎用药的,现在生姜汁经常用来和胃止呕。
注 意:
冬天消耗大,所以进食较平时增多,人们容易大饮大吃,此时寒邪易伤及脾胃,且容易与湿邪、食积结合在一起。出现如胃脘部胀满,舌体胖大,齿痕,白腻苔,腹泻水样便或者粘腻便,吃冷的容易胃痛等不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若平素受寒或者饮用冷饮等易出现胃痛者,我们可以用吴茱萸和粗盐做一个“暖宝宝”:用吴茱萸250克,加粗盐250克,用铁锅炒热后,用纱布包裹温熨疼痛处,冷了的话炒热再熨,可反复利用。也可先将吴茱萸及粗盐先用布袋装好后,放入微波炉叮热后使用。
吴茱萸性味辛苦,温,有小毒。《本经》曰:“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可温中止痛,除湿散寒。
好了,关于栀子豉汤就讲到这里了,不知道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大家是不是又跃跃欲试了呢?不过,大家可千万别为了试验栀子豉汤的功效而故意误治哦!
文章来源:《医药界》 网址: http://www.yyjzz.cn/zonghexinwen/2021/0620/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