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17中国低调的医药界巨头:公司坚持不上市,坐拥
- 08/17父亲是医药界首富, 她刚毕业就拥有千亿资产,
- 08/14父亲是医药界首富, 她刚毕业就拥有千亿资产,
- 08/13父亲是医药界首富, 她刚毕业就拥有千亿资产,
- 08/12父亲是医药界首富, 她刚毕业就拥有千亿资产,
内蒙古地区医药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3)
关键词:医药;创新;人才
本文引用格式:徐鹏程,等.内蒙古地区医药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8,5(09):40-41.
DOI:10./
基金来源: 内蒙古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编号:);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改项目(编号:NYJXGG)。
作者简介: 徐鹏程,男,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药学。
通讯作者: 王建允,男,甘肃民勤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体,拥有学科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以及科研基础深厚的优势,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地区医药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一定提升。高水平论文不断产出,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医学、药学等前沿学科领域取得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1]。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医药学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综合交叉,推动了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升级;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的结合为改善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的自治区医药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增加,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发展。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在自治区医药类高校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具有国家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同时也通过“草原英才”工程等措施从区外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学者。中青年科学家逐步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后备人才队伍逐步成长,一批优秀团队正在崛起,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一 存在问题尽管“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地区医药类高校的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医药学在我国的历史不长[2],而我区医药学基础研究存在的不足尤为明显: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少,跟踪追赶性成果多。国家级科学家不多,学术影响力不大。一些管理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医药类基础研究创新发展要求。医药学科研经费占整体科研经费的比例仍然偏低等。(一)人才瓶颈急需打破人才是决定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制约我区医药类高校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3]。由于地域原因,较科技发达省份,我区医药类高校科技创新气氛不浓、激励政策略显不足、人才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使得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困难、已培养的突出人才不断流失、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不足,缺乏高水平的人才团队等问题较为明显。(二)平台载体运转效率低平台载体是开展科学研究、整合科技资源及人才资源解决地区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区医药类平台载体的现状是运转利用效率偏低;缺乏专职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能够解决社会民生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缺乏有利于平台载体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区医药类高校普遍存在产学研有机结合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医药类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很难找到产业需求;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科技支撑的能力不足,很难找到转化突破口;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动力还需不断提高。(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医药类高校仍然存在专利保护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缺乏完善的专利转化制度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维护费用较高,而发明专利有效性只能靠专利权人缴纳规定数额的年费来维持,这就使得一些有前景的专利由于无法按时缴纳维护费而不得不放弃专利权,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五)交流合作有待加强作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的省份,目前我区医药类院校与外面的交流合作明显不足,这不但限制了与区外省份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影响了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当然这与当前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动力不足不无关系。与区内同类高校的交流合作不足也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二 解决措施(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立足我区医药类人才队伍现状,逐步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4]。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侧重拔尖的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交流合作,尤其是与区外、国外顶尖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借助“外智”指引方向、开拓思路。在注重引进、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想办法用好人才,完善分配机制,重点向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条件成熟时设立人才引进、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二)活化平台载体职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校甚至全区建设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平台,加大已有科研平台的仪器和数据等向社会开放的力度;通过持续的经费投入,支持平台载体自主布局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团队、设立开放课题以提高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围绕自治区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学方向重点建设支持已有的各类创新载体。(三)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交流、合作、共享”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宗旨和目标所在,对于科技欠发达省份来说,只有通过交流合作才能最快速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只有借助全国乃至全球之力才能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医药类高校来说这更是至关重要的,医药类领域技术突破日新月异,只有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学习新技术手段,才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这无疑需要医药类科研人员不断与区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交流合作,才能掌握住学科发展趋势和脉搏[5]。(四)扶植特色专业人才作为自治区医药类高校,要想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点扶持特色专业的发展,蒙医药作为自治区的特色学科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理念,鼓励蒙医药学科的青年人才参加区外、国外学术交流;吸引区外人才来我区开展蒙医药研究工作,鼓励与区外医药企业合作开展蒙医药相关研究[6]。(五)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充分研读、吸收已修订出台的有关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制定出更加符合科研规律,最大限度的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内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医药类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由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咨询机制;完善学校内部对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奖励机制;建立比质量、讲贡献、认可协同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通过舆论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努力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三 结论近年来,我区医药类高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区域创新对高校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如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还很少,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7],高水平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自治区层面,近年来各类管理改革政策频出,不断的为科研管理人员松绑,提供各类有利措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医药类高校应该把握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各创新要素的服务水平,努力把我区医药类高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有一席之地,为区域创新贡献应有的力量[8]。参考文献[1] 木仁,徐鹏程,等 内蒙古地区“十二五”期间发表SCI论文统计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16,34:77-80.[2] 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发展及定位探讨[J]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6-168.[3] 刘旭明.对药学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 药学教育,2006,22(5):5-7.[4] 巴德年. 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5):897[5] 叶德泳,胡昌奇,周芳明,等. 构筑面向21世纪药学人才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1999,1:4[6] 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7] 徐松美.“中国梦”引领下医药类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02):98-100.[8] 崔於.应用型本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医药营销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1):136-137+140.
文章来源:《医药界》 网址: http://www.yyjzz.cn/qikandaodu/2020/0813/444.html
上一篇:无声细雨洒杏林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推
下一篇:对医药企业新产品研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