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02癌症晚期,砸钱吃靶向药延长生命值不值得?答
- 03/02好消息!119种药品新纳入医保
- 03/02这些药品全国停售,紧急召回快看家里有没有
- 03/02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落地,有皮炎患者一年节省药
- 03/02高德“地图找药”服务上线,搜“买药”饿了么
论山海经医药的神话特质及文学意义(2)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药物数量众多,且大多被后世药典所收录,或在医家的临证实践中所使用,在此不再一一枚举。由此可说明,经中所载的大部分药物及其疗法与功效,是先民治病疗疾的经验所得,是确切而真实的。
《山海经》还记载了包括传染性、精神性、内分泌、疮疡、肛肠、皮肤、眼科、喉科、耳科在内的各科疾病30多种,疾病名称共计54个。经中对疾病种类和名称如此全面的记载,似乎与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太相符,但从文献记载和学界考证结果可以发现,其中的大多数疾病名称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些至今还在沿用。
《中次七经》称服“帝台之石”“不蛊”,[4](P170)服“鮷鱼”无“蛊疾”,[4](P176)《西山首经》称席“谿边”“皮者不蛊”,[4](P34)《中次十一经》称食“三足鳖”“无蛊疫”,[4](P205)其中的“蛊”有两种解释,一是袁珂引郝懿行注曰:“蛊,疑惑也。”[4](P177)二是指腹内的寄生虫病。“蛊”为“疑惑”之义在《灵枢·热病篇》有载:“男子如蛊,女子如妲,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9](P1073)《黄帝内经太素》对“男子如蛊”的病因、症状解释为:“女惑男为病,男病名蛊,其状狂妄,失其正理,不识是非,醉于所惑。”[10](P222)因女色惑而患蛊病的观点为古代多数医家所认可,据《左传》记载,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病,诊断结果为“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11](P1221)即晋侯之病源于女色所惑。“蛊”为腹内寄生虫病的解释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蛊,腹中虫也”[12](P676)最为人们所熟知,此释义应源自“蛊”之字形。现可查到的关于“蛊”字的最早记载是甲骨卜辞,如“犬蛊祝”,[13](P4)“贞:母丙亡蛊”,[14](1926片)“王疾蛊”,[14](5393片)“有疾齿,唯蛊虐”。[14](7310片)由于甲骨卜辞非常简短,其中的“蛊”尚未能明确表达是否为“腹内寄生虫病”的含义,但其字形为: 、 、 ,是虫在器皿之中的意思。若“蛊”字形中器皿的定义外延为一切包容之物,那么人体腹部也应当归列于内,因此,据字形释义为腹中之虫是恰当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管“蛊”释义为“疑惑”还是“腹中虫”,在《山海经》及其之前乃至同时代的文献记载中,均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直至今天,“蛊”与疾病相关的字义仍被沿用,如常见词语“蛊惑”,其义为“使人心意迷惑”,与《黄帝内经》中“蛊”病的症状相近。
在学界的考证中,也可证明《山海经》所载病名的真实性。如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的骆瑞鹤先生对经中的“瘿”、“狂”、“瘅”、“疣”等四十一个病名从医学的角度进行细致考证,得出了《山海经》所涉病名“已具内外诸科”[15](P144)的结论。
二、《山海经》医药的超现实性特征
《山海经》中的医药虽然大多源于现实,但从经中的文本记述来看,许多医药在表象、来源、疗法、疗效等各个方面均充满了想象与幻想,超越了医药本身所具有的形态与能力,具有超现实性的特征。
首先,具有超现实的表象特征。如《南山首经》的“尚鸟付鸟”和“猼訑”,据考证,“尚鸟付鸟”即白腹锦鸡,[6](P44)全体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清肠疗痔的功效;“猼訑”是南方的灵猫科熊貍,别名藤貍、冰突龙,[6](P60)具有“温中、助阳的功效”。[16](P1655)两者虽真实存在且具疗效,但其外形却诡异非凡。“尚鸟付鸟”:“三首六目,六足三翼。”[4](P6)即“尚鸟付鸟”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个翅膀。“猼訑”:“九尾四耳,其目在背。”[4](P6)即“猼訑”的样子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如此完全超越了现实动物正常特征的外形,显然是先民联想与想象的结果。
其次,具有超现实的来源。如“ 草”,由“帝女”死后幻化而成,“服之媚于人。”[4](P171)“ 草”,实为菟丝草,有滋阴之效。“帝女”,袁珂认为《文选·高唐赋》注中的瑶姬神话乃 草神话演变,[4](P172)即瑶姬与“帝女”为同一人。经中对“帝女”形貌未做描绘,但据《高唐赋》及其姊妹篇《神女赋》,可知其是一位姣丽温柔的美貌女子。故先民认为源于瑶姬之精魂的“ 草”,人服用后亦可“媚于人”,即获得美丽容貌,“为人所爱”。 [4](P172)
第三,具有超现实的疾疫预示功能。如《东次二经》的“絜鉤”,“见则其国多疫”。[4](P132)又如《东次四经》的“茧”,“见则天下大疫”。[4](P139)“疫”即瘟疫,是一种恶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古代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瘟疫时有发生。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17](P3)造成张仲景族人大量死亡的伤寒病,主要就是瘟疫。“絜鉤”、“茧”见则有疫的能力,相当于疫情预告。这种预告疫情的超能力直到医学发达的今天都还是一个难题,在《山海经》时代为动物所有,显然是先民基于远离疾病与死亡的愿望主观创造的结果。
文章来源:《医药界》 网址: http://www.yyjzz.cn/qikandaodu/2021/0302/621.html